在国际传播中,如何让世界看见更立体、更真实的广东?江门正用一场“人人可参与、人人能传播”的行动真正的实盘配资平台查询,给出全新答案。
继省委宣传部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、上线四大国际传播平台后,7月9日,江门市对接服务广东国际传播平台项目启动,立足“广东所向、平台所需、江门所能、侨乡所长”,上线江门市国际传播三大核心内容IP及慢直播平台,标志着项目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。
江门市对接服务广东国际传播平台项目上线启动。郭永乐 摄
江门作为中国侨都,自带国际范儿,大量江门籍华侨华人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,使这座城市兼具“海内外两个江门”的城市特质,成为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。
以“人人外宣”的新格局,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,是江门系统推动主流媒体变革创新的有力之举,更是以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、大湾区故事、广东故事的“侨乡担当”。
近日,瑙鲁总统戴维·阿迪昂江门寻根谒祖的视频引发关注,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,他坐上特色铛铛车,顺着铁轨,邂逅百年骑楼;在赤坎镇中股村忠心里的大榕树下,他与乡亲们围坐一起,吃荔枝、聊家常……透过短视频,更多全球网友“圈粉”江门。
瑙鲁总统戴维·阿迪昂江门寻根谒祖。南方+记者 张冠军 摄
人人皆媒时代,作为“广府人出洋第一港”,江门的国际范儿,打开了广东链接世界的新方式、新空间、新想象。
侨乡故事如何常说常新、打动人心?这是摆在江门面前的必答课题。
我们先来看看江门上线的国际传播三大内容IP。
第一,Jiangmen Lens(《侨见》国际版)。它是连接海外侨胞与家乡的桥梁,发布政策动态、讲述人文故事,让海外游子了解家乡变化,让世界听见地道的“江门声音”。
第二,Walk Jiangmen(漫游江门)。对于爱旅游的老外来说,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“百宝箱”,结合“240小时入境游”,江门哪里最好玩、怎么玩、吃啥好,锁定这档节目就对了。
第三,Live in Jiangmen(旅居江门)。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让民间视角成为讲述主角,在江门的外国人拍摄Vlog,记录生活与工作的点滴,向世界“种草”江门。
与以往不同,此次变革的关键在于,国际传播从“官方主导”走向“全民行动”。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,表达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,人是最好的传播载体。江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,充分利用对外传播先行地的优势,打造三大内容IP,打破“专业媒体独角戏”模式,让每一个个体都成为城市形象的塑造者、代言人,让每一次讲述都着眼于人、落脚于人。
人人外宣,人人参与。随着广东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、大湾区机遇日益增多,服务好在江外国人、海外侨胞,借助他们的身份优势和海外影响力,做好国际传播,更容易让国际受众产生共鸣。
江门向摄影家代表、自媒体代表颁发了IPGuangdong.cn进驻证书。郭永乐 摄
项目启动当天,江门市委宣传部、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发起“争当宣传使者 讲好中国故事”倡议,聚拢主流媒体、专家学者、网红大V等群体,为的就是突出“全民”,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国际传播的创作者。
江门国际传播推介官亮相。郭永乐 摄
国际传播的生命力在于融入日常、时时在线。江门慢直播平台将在小鸟天堂、赤坎华侨古镇、启明里、中华白海豚保护区、古劳水乡、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等六大标志性场景,进行4K超高清直播,让观众静享大美侨乡的昼夜流转。
打造慢直播平台,江门把镜头对准城市乡村,聚焦老百姓最日常的生活,这些最真实又平凡的场景,恰恰能带给用户最鲜活的感官体验。
以“人”为媒、以“人”载道、以“人”传情,在这场传播变革中,海外游子的心灵牵挂、中外游客的沉浸体验、在江外籍人士的亲身经历,以及24小时慢直播的真实呈现,共同编织出一张去中心化的侨乡国际传播网络。
以“人人外宣”的姿态定义故事的讲述方式,这件事江门一直在做。
“侨”是江门独特的文化符号,中原文化、岭南文化、海外文化交融交汇于此,对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具备天然优势——
赤坎华侨古镇。景区供图
这里拥有开平碉楼与村落、侨批档案两项世界遗产,小鸟天堂、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等生态奇观,以及白沙文化、启超文化等人文宝藏,堪称国际传播资源的富矿;
这里是“国际传播的先行地”,世界第一份中文日报《沙架免度新录》、早期全美最大的中文报纸《中西日报》都由江门籍华侨创办,他们用多种方式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故事。
千千万万的海外侨胞,就如同触达世界最鲜活的“神经元”,成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“桥”。让世界透过“中国侨都”这扇窗看广东、看中国,需要江门不断创新传播理念、方式和平台。
江门守正创新、主动担当,创新实践“前店后厂”国际传播模式:“前店”借力海外侨媒、侨团构建全球传播渠道,“后厂”深耕侨乡文化内容生产,加快构建海内外传播新格局,打造形成同“中国侨都”相匹配的城市形象,把“侨乡优势”转为“外宣优势”,让乡音跨越山海、抵达人心。
传播的抵达,源自情感的共鸣。
江门是武术之乡。图源江门宣传
江门以“碉楼”和“侨批”两张城市文化名片为抓手,创新主题宣传策划,提炼展示以华侨文化为内核的城市精神标识,凝聚海内外同胞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。“线上”,推出“外国人看江门百千万”“外国人看江门大项目”等外宣精品,推动侨乡武术、中医养生、中华美食等优秀传统文化“走出去”,打造海内外五邑人共同精神家园;“线下”,办好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、世界青年大会、少年中国说、小鸟天堂观鸟生态节等城市形象专题传播活动,展现最美侨都新貌,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。
传播的抵达,源自文化的交融。
“嘉士利杯”2025年江门开平市国际龙舟邀请赛。熊毅 摄
改变过去硬传播的做法,从文旅资源、大型活动、传统节日、港澳明星等题材入手,挖掘、包装让海外受众好理解、能共鸣的“故事流”。江门常态化开展“我们的节日”春节、端午、中秋、七夕等传统节日海外直播活动,连续三年端午期间,在海内外平台推出龙舟比赛直播,全平台总播放量累计达1000多万人次;其主导制作的春节特别节目“跨越山海的祝福”引起国际社会关注,被定义为中国与所罗门建交后首次面向南太平洋地区的文化输出。还有“侨批中的党史”、音乐剧《小鸟天堂》《侠影·咏春》、舞剧《侨批·家国》等,都是江门文化“出海”的有力实践。
传播的抵达,也源自更多“网味”“网感”。
还原生活的“真”,追赶时代潮头的“鲜”。近年来,“江门来上分”“千万人共享一个春”“家乡美食我来赞”“侨武耀中华”等活动一个接一个,发挥江门籍华侨华人海外社交软件的私域传播优势,发动海内外华侨华人和市民讲述最真实的江门故事,成为市民参与度最高、活动成本低的城市形象宣传范例。联动媒体,江门积极承办海外华文媒体采风活动,组建“中国侨都海外华文媒体联盟”和全国目前唯一的“侨刊乡讯协会”,推动South江门频道上线,扩大侨乡江门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声量。
事事用心,才能打动人心。江门“前店后厂”国际传播机制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案例,《探索新时代城市对外传播新路径——广东省江门市打造“前店后厂”国际传播机制》入选2024年《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》,是全国45个、全省2个入选的案例之一。
国际传播最终要靠效果说话,要看国际受众有没有听得到、听得懂、听得进,有没有对中国多一分理解、多一分信任。今天,要向外讲好侨乡故事、广东故事、中国故事,江门以“人人外宣”的姿态,努力把“我讲”变为“我们共同呈现”。
当每一位市民都是“侨乡代言人”,当每一位侨胞都是“文化摆渡人”,当每一位在江友人成为“传播合伙人”,这封侨乡的故事将翻开“江观天下、侨见未来”的新篇章,为广东国际传播事业汇聚澎湃的“江门力量”。
南方+记者 张婧媛真正的实盘配资平台查询
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